编者按: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担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近日,记者走访了桂林、南宁等地的6所高校,深为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亮点、特色所折服,他们的探索,对其他高校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善用活用新媒体
广西大学善用活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西大团学小微”公众号,易班客户端,校学生会、校社团总会、学生微博协会雨无声网站、空谷网站等团队的一大批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涌现出来,并快速聚拢一批粉丝。98个辅导员博客,536个团学组织微博,102个团学组织的公众号,60多个各级各类团属网站……学校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起了全覆盖、立体式的新媒体信息传播体系。据统计,校内有较大影响的新媒体平台已有粉丝达15万余名。这些平台的建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了立足点。
学校组建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热衷于参加学生活动的青年学生网络宣传员队伍。为了帮助宣传员们用“熟”新媒体,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能力,学校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设专门课程,对宣传员进行培训。
学生自主策划、拍摄的《国旗下的橄榄绿》《侠》等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引来了大学生们的热烈关注、点赞和转发。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之后,学校启动了“文明蒲公英”行动,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招募、集结志愿者,组织清洁活动。1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不需要集中开会,只通过微博组织、集结,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13次专项清洁活动。
今年9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实地调研“雨无声”网站和团学新媒体中心后表示,由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建设自己的新媒体,成为自己思想的引领者,很有特色,这条路子可以继续探索下去,走出一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来。
民族团结花盛开
广西民族大学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育人过程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已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预科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特别是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彻始终,累计培养了近2万名壮、瑶、苗、侗等11个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壮族抛绣球、苗族竹竿舞、彝族打磨秋等课程,还积极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廉政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价值,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依托广西民族博物馆、校史展等博物馆群,举办家乡风情摄影展、民族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民族知识竞赛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该校的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依托民族研究中心、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立足地方特色开设“非遗课堂”等专题课程,开设编织与剪纸技艺、刺绣与染织技艺等非遗培训班,通过民歌对唱、非遗传承人展示与传授、专家座谈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少数民族的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使师生可以近距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深受各族学生欢迎;“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活动、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广泛开展;学校在现代文学影视创作、壮学文化研究、瑶学文化研究、壮侗语言文化研究、铜鼓和青铜文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等方面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和作品……多种方式方法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形成合力。
易班教育不一般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下旬,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易班工作站主办,机电工程学院易班学生工作站(大学生主题活动推广中心)承办的“重温长征路”主题赛事活动落下帷幕。
“重温长征路”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开展。线上活动首先通过易班平台发布活动通知,推送活动话题,将活动信息及内容提前告知同学们;其次通过易班报名系统,实行无纸化报名。
线下活动紧紧围绕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故事进行。预赛有冲破封锁线、资源争夺战等;决赛有转战乌蒙山、飞夺泸定桥、勇攀大金山等,所有游戏都是团队游戏。参赛队伍必须相互配合、商量,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通过此次活动,参赛同学们表示收获很大,在活动中不仅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并从中学习、领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这只是该校利用易班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缩影。2014年,桂电成为广西高校易班试点建设牵头单位,同时承担广西大学生在线的建设与维护。易班是一个集思想教育、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在该校花江校区的广西高校易班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桂电办事流程、青马营“两学一做”专题、易见校长、广西高校资助宣传交流平台、广西高校学生廉政教育、知心-心理普测等轻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生侯建辉是名预备党员,借助易班优课平台,他经常在线学习党校课程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轻松、快乐,充满正能量。”小侯感慨。
开学伊始,校长古天龙打开个人易班账号,在线上与学校师生互动交流。“在‘易见校长’上与新生互动时,我得知不少新生都已经有了‘小目标’,这让我甚感欣慰。”他高兴地说。
日前,由广西高校易班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大学生在线主办的第三届广西大学生网络文化节——2016全区大学生传承长征精神网络作品比赛最佳人气奖网络评选已截止。易班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平台。
让辅导员快乐成长
2013年,陆琴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留校在艺术学院做了辅导员。刚参加工作,她就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成龙结为对子,导师的指点,让她少了些职业焦虑、惶恐。工作3年,她不仅在攻读在职硕士,还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路走来,陆老师感恩母校为辅导员提供的良好成长环境。
桂工现有辅导员169人,其中专职辅导员132人。学校不仅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而且建立有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岗位培训制度。今年暑期,该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班”,组织了39名辅导员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3年至今,先后选送39名辅导员到27所高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
2014年9-11月,陆琴到电子科技大学跟班学习3个月,期间发表了3-4篇论文。“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对前期的工作、学习进行沉淀、整理。”陆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学校成立了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并以中心为依托,拓展出了 “辅导员之家”和 “辅导员工作坊”两个新的队伍建设平台,形成 “一家一坊一中心”的建设格局,并将其打造成一个辅导员工作、科研、生活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
在职称评定的课时认定方面,桂工探索推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辅导员面向所带学生每周日晚开设《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课》,把日常思政教育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教育。
学校提倡辅导员持双证(心理咨询师证、职业指导师证)上岗。目前,辅导员中已有41人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此外,还大力推进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组建了8支辅导员团队,依托团队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以及团体活动。
优秀辅导员不断涌现。在今年3月的第五届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上,该校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何宗辉获得一等奖,管理学院辅导员柴靓获得二等奖,学校总得分排名全区高校第二。2009年至今,学校共有5名辅导员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
学生爱上思政课
刘炼姬是广西师大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会计学学生,大一上学期,曾云莺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她受益匪浅。私底下,小刘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曾老师为“曾妈妈”。因为是中职升本,她自感基础较差,但上完这门课,她渐渐有了自信和方向。
据小刘介绍,广西师大2016级中职升本学生有1600多人,在她看来,开设思政理论课,能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人生理想。
从2003年开始,广西师大推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改革”,现已成为广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示范,在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校的思政课改革,首先在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需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其中,课堂教学占3/4学时,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占1/4学时。此外,改革课程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分为期末考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教学课程论文、平时表现三个部分,其中期末考试占50%,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教学课程论文占35%,平时表现占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同学们深入恭城、阳朔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恭城模式”“阳朔模式”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同学们开展以人物专访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同学们到桂林塔山英雄部队、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纪念碑、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等地参观学习,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
通过改革,思政课开始激起学生兴趣。2012年,该项改革获得广西高校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014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选题+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成果”成功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择优推广培育项目。
教学相长,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已成为广西师大的标志性品牌学院,学院先后有几十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荣誉,数位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人物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西师院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馆、承办学术研讨会、开设马克思主义讲坛、专家理论宣讲等形式,大力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该校筹建集宣传、教育、研究、服务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与教育馆”,第一期建设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先后建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研究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室、社会舆情调查室、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坛室、马克思主义文献查询室、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室等。
近年来,先后举办“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等10多场全国性和区域性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办了102期“马克思主义讲坛”,先后邀请近50位全国知名马克思主义教育专家做客讲坛, 吸引了校内外近5千人次的师生参加。
自201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面向校外高校师生、中小学校长及地方干部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等内容为主题的理论宣传活动,发挥了教学团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基地重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立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焦点、热点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实践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广西各地中小学德育建设提供师资培训。基地连续13年开展“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研究,为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广泛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近5年每年承担面向全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国培”和“区培”培训项目及地市教育系统委托的10个教师培训项目,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