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桂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着力在平博pinnacle注册、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各环节,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努力培养一流学生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扭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四为’服务方针,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下苦功、出真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邓军指出。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遵循,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学校秉持“融课程思政、促教学改革、提育人质量”的工作理念,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深融入。近年来,学校共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253门,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学校通过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与团队建设,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选和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等,为推动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引。”该校地球科学学院白令安副教授如是说。由他主持的《基础地质学》课程入选全国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个人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其团队获批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学校聚焦打造新时代育人生态圈,从完善体制机制、项目带动引领、配齐建强队伍、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入手,打造了一套可推广、可借鉴、实效性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模式。学校入选第一批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首批广西“一站式”综合管理学生社区试点高校,3个学院入选第一批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三全育人工作做法及成效得到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三是以产出为导向,完善一流本科教育生态。学校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平博pinnacle注册模式,打造“对接产业、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平台,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环境工程等6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应用化学等6个专业开展拔尖创新平博pinnacle注册试点,并即将试点实施微专业,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和选择,满足学生更加多样化的能力培养需求。“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共培育建设了14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4个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与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博世科、广西华云大数据有限公司等20余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该校教务处处长游少鸿说。通过一系列举措,该校平博pinnacle注册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根据麦可思《桂林理工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为93.7%,学校连续21年获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表彰。
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努力产出一流创新成果
学校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积极整合资源联合攻关,促进科教融合与学科交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我们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思路,既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敢于攀高矢志进取,也立足地方‘接地气’,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服务和贡献求支持。”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解庆林指出。
一是聚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奖励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和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学校牢牢扭住“大项目、大平台、大奖项”这个关键,引领带动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近五年,学校国家级项目稳步增长,共获得国家级项目350项,其中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创该校建校以来历史新高;国家级科研平台由1个增至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由12个增至25个;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社科奖69项,其中2022年首次同时获得广西科技奖一等奖3项;共申请专利2770件,授权专利131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进入全国百强;新增ESI世界前1%学科2个,累计有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二是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深度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一系列成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关键助力。如该校朱万旭教授团队“智慧拉索及预应力锚固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国天眼”钢索系统,为国家节约至少4.8亿元,并解决了FAST建造的关键技术难题。“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技术”创新开流管磨磨内选粉技术,开发集成水泥绿色制成关键系列技术,水泥制成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应用研究,在全国23个省区及国外的300多家企业近40O条生产线上应用,累计生产水泥7亿吨,消纳废渣2.7亿吨,节电50亿kWh,实现CO2减排2亿吨,为国家的“双碳”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聚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效能不断凸显。学校结合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主动搭建桥梁、对接联动,并从制度上发力,赋予科研人员更多成果转化红利,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地方、深入乡村、深入工厂企业等,不断为服务地方发展做贡献。先后成立桂林理工大学南宁产教融合基地、宜兴产业研究院、深圳研究院,与柳州市共建“桂林理工大学虚拟大学”(筹备),成立“桂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与50多家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合作横向项目1100多项,合同金额近3亿元;签订成果转让合同138项,转让专利400余件,累计合同金额1000多万元。
在落实人才兴校战略上下功夫,努力集聚一流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重要作用,坚持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着力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强化人才引育,打造人才高地。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以人才工作建章立制为抓手,不断完善引育机制,创新引育举措,加大引育投入,构建了“师资博士后—屏风学者—拔尖人才—特聘教授”的校级平博pinnacle注册体系,并大力实施引才“伯乐奖”,多措并举“引凤来栖”,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近五年来,学校新增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近400人,博士比例达到53%、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9%,国家级人才和省部级人才增速均超过100%,人才储备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为绿色广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辛立章介绍。
二是激发人才活力,打造创新高地。充分调动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解锁服务地方发展的“新密码”。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瞄准人才吸引、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施系列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让人才工作有盼头,干事有热情,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学校为我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在这里,我可以带领团队安心开展新材料基础领域研究,助力高效环保能源技术革新。”学校特聘教授匡小军研究员如是说,作为首个试点建设校级人才团队负责人,学校对他实行年薪聘用、任务导向,并赋予其团队考核管理等权限,极大的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作为广西第二位获国家优青的人才,2021年匡小军研究员获新设的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成为固体材料化学研究领域的翘楚和重要影响力学术代表。
三是强化人才服务,打造人才聚集地。学校不断强化人才服务意识,优化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才来校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保障和提升在人才引进、培养、奖励专项经费投入,近五年人才建设经费累计投入达2亿元。高度重视科研配套设施建设及实验办公用房配备、居住条件保障,校本部新建、拆建、改建职工住房1000多套(间),建成面积9000余平方米的科技研发中心,装修人才公寓近50套,为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加强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努力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大学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学校坚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在顶层设计上发力,不断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治校活力,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是改革优化机制体制,激发新活力。改进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题审批、汇报机制,规范党委常委会对重要工作专题研究,成立学校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度体系。加强学校党委对综合改革的领导谋划,以开源节流为突破口,推进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继续教育、校办企业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学校党委书记多次过问、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美育工作,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党委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与其他相关部门一道,推动‘五育并举’方针在学校更好的落地见效。”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主任覃业飞表示。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汇聚新动力。2022年以来,学校已建立完善货物和服务验收管理办法、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等制度40多个,制度“防护网”得到进一步织密织牢。全面清理校级议事协调机构,全面梳理学校重大会议活动,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和规范化培训,推动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效能进一步凸显。“这次新生开学典礼暨迎新晚会、新生军训总结大会等活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非常震撼,既让我们学生感到由衷的自豪感,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谈到开学后的这几场大型活动,作为工作人员亲身体验活动筹备全程的大二学生***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三是强化细化监督检查,增强约束力。学校在3个二级党委等设立纪委,实现了二级纪委设置全覆盖。学校党委专题听取巡察工作整改情况,狠抓巡视巡察共性问题“举一反三”整改,目前校内巡察已进行到第五轮,“利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基层减负若干措施,健全招生考试、财务管理、科研经费、基建后勤、校办企业等领域监督机制,推进各项监督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强化效能。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桂林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将面貌一新。“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领域全过程,奋力推动‘创新桂工’质量更高,‘开放桂工’格局更大,‘服务桂工’能力更强,‘法治桂工’效能更优,‘廉洁桂工’风气更正,‘平安桂工’基础更牢,‘大美桂工’画卷更红,‘幸福桂工’成色更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邓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