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凝固方法制备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报告人:李建强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部常务副主任,科研处处长
时间:2018年10月25日(周四)下午16:00—17:00
地点:屏风校区教三楼3212室
主办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加!
李建强教授主要简历:
? 1992/09-1999/07,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本科,硕士
? 2000/03-2004/01,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
? 2004/04-2006/04,东京大学,材料系,JSPS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 2006/04至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部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
? 2008/10-2008/12,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高级访问学者
近些年主要开展利用凝固方法制备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把源于金属的凝固技术与无机材料制备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在新材料制备、关键装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主要成果包括两方面:
(一)提出无容器凝固、微熔滴凝固等凝固新方法,解决了无机材料熔点高、难熔炼、凝固过程难以调控的关键问题,设计、制备和发现多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光、电等性能的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首次采用无容器凝固并结合非晶晶化法制备出完全纳米晶组成的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探索出透明陶瓷非烧结的温和制备路线;突破了合成玻璃材料必须添加大量传统网络形成体的传统认知,合成了具有特殊网络结构的高折射率铌酸盐等多种氧化物玻璃材料;针对深过冷凝固样品的尺寸约束问题,提出无接触微熔滴凝固方法制备纳微球形无机材料颗粒,进而超塑性烧结实现大尺寸化,为凝固无机新材料的实用化奠定基础。
(二)通过凝固潜热的利用和控制,设计和制备高储热密度的无机相变储热材料。首先,针对我国盐湖固废资源化和建筑节能的双重需求,基于相图原理设计多元共晶系无机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通过成分设计解决了无机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易过冷和相分离、循环寿命低的问题,完成相变储能型绿色建材制品的设计和开发,在冬奥会场馆区域和京津冀地区建成清洁供暖示范;其次,针对大宗工业高温余热和太阳能热利用对高储热密度、高导热系数材料的重大需求,从凝固基础理论出发,创新性提出利用难混溶合金液-液相分离现象制备自封装核壳结构金属胶囊,实现了Cu基等超高温、高热导多种金属相变储热胶囊的成功制备。
共发表论文87篇,SCI收录65篇,近五年发表SCI论文33篇,其中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一篇(第一通讯作者),其余文章发表在 J. Am. Chem. Soc.、Nano Energy、Nano Research、J. Am. Cer. Soc.等国际著名期刊。国际/国内大会特邀报告2次,邀请报告20余次,申请专利24项,授权15项,编写教材1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及城市大宗固废制备绿色建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No.2017YFC0703200,项目负责人,总经费6326万)、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分布式储能技术及应用示范”(No. XDA21070300,课题负责人,经费50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基金(2项)等项目20余项。2018年获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首届“特种陶瓷学术奖”(2018年),2016年被评选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基金优秀成果,2015年获第七届“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